道地药材
关药北药怀药维药浙药海药南药蒙药川药云药贵药广药淮药藏药秦药  

百部

中药名称:百部
别 名:百部根、白并、玉箫
中药学名(拉丁名):STEMONAE RADIX
产区分布: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
科:百部科
功 效: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述:

百部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直立百部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蔓生百部主产于浙江;对叶百部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

来源

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直立百部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蔓生百部主产于浙江;对叶百部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直立百部: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和横皱纹。

对叶百部: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苦,微温。归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蜜百部:润肺止咳。(《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百部: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

蜜百部:用于阴虚劳嗽。(《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

直立百部:根被为3-4列细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细条纹。皮层较宽。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19-27个,间隔排列,韧皮部束内侧有少数非木化纤维;木质部束导管2-5个,并有木纤维和管胞,导管类多角形,径向直径约至48μm,偶有导管深入至髓部。髓部散有少数细小纤维。

蔓生百部:根被为3-6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木化。导管径向直径约至184μm,通常深入至髓部,与外侧导管束作2-3轮排列。

对叶百部:根被为3列细胞,细胞壁无细条纹,其最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侧散有纤维,类方形,壁微木化。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32-40个。木质部束导管圆多角形,直径至107μm,其内侧与木纤维和微木化的薄壁细胞连接成环层。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11,再加三氯甲烷5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层,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分为两份:一份中滴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橙红色沉淀;另一份中滴加硅钨酸试液,生成乳白色沉淀。(《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三两(炒),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

2.治肺结核空洞:蜜炙百部、白及各12g,黄芩6g,黄精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卒得咳嗽:生姜汁,百部汁和同合煎,服二合。(《肘后方,)

4.治小儿百日咳:蜜炙百部、夏枯草各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5.治蚰蜒入耳:百部(切、焙)。上一味,捣罗为末,以一字生油调,涂于耳门上,其虫自出。(《圣济总录》)

中药炮制

百部: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百部:取百部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中国药典2015》)

毒性

对叶百部碱小鼠LD50静注62.0mg/kg,灌胃1079.4mg/kg。(《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淮药、 南药

相关论述

1.《抱朴子》:“治咳及杀虫。”

2.《别录》:“主咳嗽上气。”

3.《药性纂要》:“虚热咳嗽吐血宜之。”

4.《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5.《本草拾遗》:“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6.《日华子》:“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

7.《本草经集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

8.《本草汇言》:“清痰利气,治骨蒸劳嗽之圣药也。”

9.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10.《纲目》:“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