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
关药北药怀药维药浙药海药南药蒙药川药云药贵药广药淮药藏药秦药  

金樱子

中药名称:金樱子
别 名:刺榆子、刺梨子、金罂子
中药学名(拉丁名):ROSAE LAEVIGATAE FRUCTUS
产区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科:蔷薇科
功 效:收涩药

概述: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央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花托壁厚1-2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酸、甘、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6-12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有实火、邪热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花托壁横切面:外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径向延长,外壁及侧壁增厚,角质化;表皮上的刺痕纵切面细胞径向延长。皮层薄壁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含有油滴,并含橙黄色物,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纤维束散生于近皮层外侧;维管束多存在于皮层中部和内侧,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导管散在或呈放射状排列。内表皮细胞长方形,内壁增厚,角质化;有木化的非腺毛或具残基。

花托粉末淡肉红色。非腺毛单细胞或多细胞,长505-1836μm,直径16-31μm,壁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常有螺旋状条纹,胞腔内含黄棕色物。表皮细胞多角形,壁厚,内含黄棕色物。草酸钙方晶多见,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6-39μm;簇晶少见,直径27-66μm。螺纹导管、网纹导管、环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8-20μm。薄壁细胞多角形,木化,具纹孔,含黄棕色物。纤维梭形或条形,黄色,长至1071μm,直径16-20μm,壁木化。树脂块不规则形,黄棕色,半透明。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金樱子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5:5: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失眠多梦:金樱子15g,盘柱南五味子9g,铁扫帚9g,叶下珠9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治子宫下垂:金樱子、生黄芪各30g,党参18g,升麻6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男子下消、滑精,女子白带:金樱子(去毛、核)30g。水煎服,或和猪膀胱,或入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4.治久咳:鲜金樱子90-120g,水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5.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涩精气:金樱子,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劈为两爿,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寿亲养老新书》金樱子煎)

6.治久虚泄泻下痢:金樱子(去外刺和内瓤)30g,党参9g。水煎服。(《泉州本草》)

中药炮制

金樱子肉:取净金樱子,略浸,润透,纵切两瓣,除去毛、核,干燥。(《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南药、 广药

相关论述

1.《本草元命苞》:“补虚劳,益气。”

2.《本草药性大全》:“善止咳嗽。”

3.《本草新编》:“涩精滑,止梦遗、遗尿、杀寸白虫。”

4.《别录》:“止遗泄。”

5.《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6.《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

7.《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忡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8.《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