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
关药北药怀药维药浙药海药南药蒙药川药云药贵药广药淮药藏药秦药  

虎杖

中药名称:虎杖
别 名:大虫杖、苦杖、酸杖
中药学名(拉丁名):POLYGONI CUSPIDATI RHIZOMA ET RADIX
产区分布: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科:蓼科
功 效:利水渗湿药

概述: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的干燥根茎和根。(《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橙黄色。草酸钙簇晶极多,较大,直径30-100μm。石细胞淡黄色,类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呈分枝状,分枝状石细胞常2-3个相连,直径24-74μm,有纹孔,胞腔内充满淀粉粒。木栓细胞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胞腔充满红棕色物。具缘纹孔导管直径56-150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2.5mol/L硫酸溶液5ml,水浴加热30分钟,放冷,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虎杖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斑点变为红色。(《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细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千金要方》)

2.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虎杖三两,凌霄花一两,没药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3.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虎杖根,研末,酒服。(《纲目》)

4.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虎杖根(切细)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饧。每服一合,消息为度,不知,则加之。(《千金要方》虎杖煎)

5.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虎掌30g,鸡眼草60g。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

6.治红白痢:酸汤杆9g,何首乌9g,红茶花9g,天青地白6g。煎水兑红糖吃。(《贵阳民间药草》)

7.治皮肤湿疹:虎掌、算盘子根各24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8.治痈肿疼痛:酸汤秆、土大黄为末。调浓茶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毒性

在虎杖蒽醌衍生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实验中,小鼠口服9g/Kg,1星期无死亡。(《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淮药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热利湿,活血散瘀,利尿,解毒。用于湿热黄疸,热淋,痈疮肿毒,肺痈,痔疮出血。”

2.《别录》“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

3.《浙江药物植物志》:“止咳化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4.《药性论》: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5.《本草拾遗》:“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6.《日华子》:“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7.《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8.《医林纂要▪药性》:“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

9.《岭南采药录》:“治蛇伤,脓疱疮,止损伤痛。”

10.《贵州民间方药集》:“收敛止血。治痔瘘,去风湿,发表散寒,散瘀血,外用治火伤。”

11.《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实火牙痛,湿疮烂腿,脚趾歧湿烂。”

12.《药性论》:“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