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闻快讯
最新动态行业新闻  

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在哪?

更新:2021-02-02 14:46:05 浏览:633次
0

 2021年是“十四五”战略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三医联动”结构性政策转换,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夯实产业转型创新升级的根本动力。随着《中医药法》深入实施,新版《药典》质量标准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疗效卓著,大湾区中医药创新实践,行业正在面对全新的市场发展形势。为此,《医药经济报》特别推出“中医药价值驱动”策划,聚焦研判 “十四五”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黄璐琦

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在人

“疫情持续了一年仍在全球肆虐。一年前在武汉抗疫期间,我们率队收治的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为88%,参与救治了千余例普通型、轻型患者,并形成一套中医药诊疗方案,获得了一个新冠肺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分享道,“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能较快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核酸转阴率,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亡率。”

  

  通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证明。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主线下,中医药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不过,黄璐琦指出,尽管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抗疫救治工作并开展大量临床试验,疗效确切,且获得了许多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国外学术期刊仍对中医药不太信任,现实映射出中医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在人。中医药事业传承的核心是人,创新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纵观中医药事业近几十年的发展,人才建设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的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十四五”将更加突出强调培养中医药时代新人的重要性。为此,黄璐琦特别强调,要遵循中医药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完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探索研究符合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兼具中西医融通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突出、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其次,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必须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有了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大力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未来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始终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强调中医药原创思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同时,推动中医药转型发展,通过建立真正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医院评价体系等,改进科研评价机制、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推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临床诊疗水平。包括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药特色的新药审批制度、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医保支付制度等,激发中医药服务活力和创新动力。如化湿败毒颗粒已完成三项随机对照试验,以临床循证证据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数据化也将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再上台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 孙晓波

临床价值是核心方向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关键之年,是国家“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年,也是非同寻常的抗疫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获批的国产新药中,有三个中药新药,分别为五和博澳的桑枝总生物碱片、江苏康缘筋骨止痛凝胶和以岭药业连花清咳片,虽然仍大大逊色于化药新药数量,与行业的期望值也相差甚远,但却是近几年产出中药新药比较多的一年。

  

  2020年我国抗疫在全球率先取得战略成果,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正如国家层面指出的那样,“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但中医药人也深切感受到,中药产业面临持续深入的政策变革,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以及价格、药材等诸多压力和挑战。

  

  中药的临床价值,无疑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孙晓波表示,未来的新药尤其是中药,临床价值导向应该是第一位的,是核心方向。

  

  他指出:“中成药临床价值体现的综合要素涉及若干方面,临床价值是核心。此外,一定要有清晰的临床定位,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和全过程质量保障,才能充分体现临床价值,而市场价值是建立在临床价值之上的。就现有的中成药而言,临床定位和特色优势更为重要,但一定要在疗效安全和质量可控的基础上”。

  

  “制药企业创新品种也需要用疗效说话,发展大品种一定要具备独创性,不一定是独家品种。这样的品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很好的临床定位,能够解决一些临床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孙晓波坦言。

  

  据悉,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工信部前期通过相关专项,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成药先进制造体系建设,以提高中药生产智能制造水平,加强中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在推动中药品牌建设方面,工信部将继续落实好《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保护和传承中药传统品牌,培育中国制造品牌,大力发展优质中药。

  

  孙晓波强调:“具有临床价值的中成药还需要关注用药风险,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实际上就是十六个字:品质保障、证据充分、价值导向、风险可控。”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 孟冬平

关口前移 聚焦慢病和疫病

  

 

  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贸易也因此大幅下滑。但是在此期间,中药因为独特的防治效果备受全球关注,在贸易中也实现了“逆转”,出口大幅上扬。其中,与中药“三方三药”有关的原料药材和中药产品出口增长明显。中医药为海外抗疫所作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药的出口数据上,中国积极向全世界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交流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更能彰显中医药抗疫的独特贡献,让更广泛的群体认识中医药,也让中医药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以守护健康为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带来了切实可见的机遇,也加快了中医药走向海外的步伐。今年1月,佛慈制药的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小柴胡汤丸三款产品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与此同时,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也获得了药品注册,中成药终于可以以药品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该国。

  

  这对中药企业是一大鼓舞,但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实,中医药想要扬帆出海,实现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差异障碍、注册准入障碍、注册成本高昂、流通渠道缺失等都是当前产业需要攻克的难题。为了给中药海外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破除各种壁垒,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应该各尽其责,各行其事。

  

  未来中医药产业应围绕健康目标,顺应“关口前移”大势,聚焦两个方向,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应以人民健康为根本目标;关口前移,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守护健康为中心”,向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佳的健康成果,这与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致的。

    

聚焦预防、康复和治疗

  

  企业可将重点聚焦在预防和康复、疾病治疗方向。中医药健康知识互联网普及体系建设、针灸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中医药大健康产品、老年人健康养生服务和产品市场将迎来大发展,建议中医药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这些领域寻求增长点。

  

  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程长、人民药费负担重,国家医保压力大,西医药效果和费用都不够理想,这些疾病是国家下一步要重点攻关的方向。急性传染病,中医又称为“疫病”,发病急,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大。国家已经明确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医药企业可以聚焦这两个方向,传承创新,开发疗效确切、费用适中的中药新药和治疗方案。

  

  首先,注重传承和创新。传承主要是从中医药经典古籍中发掘宝藏和精华。从经典名方入手,按国家中药分类注册为遵循,开展新药研发,促进经典名方的复兴;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多学科技术,用于中医药研究和开发,创新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就是保持特色,与时俱进。

  

  其次,注重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从严把控原料、工艺和产品标准,遵守国家法规和质量标准,生产经营合格药、良心药、放心药;另一方面,提升发展模式,对内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希望中医药行业能有更多的百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

  

  再者,对外谋求合作模式创新,药农、饮片厂、成药企业、医院、药店、患者等构建更和谐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合作模式,减少行业内卷,创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 李俊

民族药需“产学研用”结合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没有完全对症的特效药物,治疗方案随着专家们对新冠病毒更深入的了解而逐步改进。从现有的临床诊疗情况来看,中药民族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维药中复方一枝蒿颗粒写入《新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推荐用药,在中国的新疆和武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抗疫一线临床使用。

  

  实际上,随着《中医药法》正式出台,中药民族药事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企业在产品创新上也成为了主体力量。近年来,从优化产业结构上看,民族药企业在打造产业链发展上下了苦功夫,从药材田间种植到产品创新研发,再到标注化生产制造,以及开拓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在以原有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

  

  李俊强调,民族药创新药一定要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首先,要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强化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他也指出,从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民族药在成果转化上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得到更多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以重大专项复方一枝蒿颗粒增加儿童适用人群为例,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合作,目前已经进入Ⅱ期临床研究,是民族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案例。

  

  针对民族药创新发展形成核心技术问题。李俊坦言:“民族药企业要想形成核心技术离不开现代化和产业化,我们一定要将创新驱动的成果和大数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同时,完成民族药理论研究和标准化认定,这也是企业继续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他表示:“企业要将标准化建设与精细化建设结合在一起,确保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形成从药材种植到制剂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同时,李俊强调:“要想让更多的人认可民族药,必须深挖药品潜力,推动药品的优质优化。”目前,民族药中有不少产品的治疗范围还比较宽泛,在开发中一定要从药品含量、治疗方向、治疗人群上进行优化,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提高民族药的产品质量,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李俊坚信,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升级打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实现民族药企业持续快速升级。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