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闻快讯
最新动态行业新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大健康产业新思维经济战略

更新:2021-03-13 13:43:27 浏览:1577次
0

摘要:继续用传统思维发展大健康显然后劲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

   

 继续用传统思维发展大健康显然后劲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健康产业也在不断改变相关政策以及发展方向。“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就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未来做了具体安排。
 
    “大健康”的概念完整推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同时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通过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举措,切实保障“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
 
    对于这两项重大的政策,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瑜成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基于不断深化对健康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源泉的认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一项促进国民全面发展的重大国策。
 
    在郭瑜成看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比“健康中国2020”更具战略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几年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但要如期实现健康目标,需要具体的有效的行动和实践。从理念上来看,基于“健康中国”观念,健康已不仅仅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而是身心全面健康,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建设“健康中国”也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事业,而是卫生、体育、教育、交通、环保等多领域、多部门、多系统共同的事业。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郭瑜成建议,首先在理念上应树立“大健康”观念。在管理体制上,由于建设“健康中国”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系统,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专门的统一领导机构,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和监督,使各领域、各部门、各系统向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发力;在运行机制上,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任务,结合各自部门职能、各自领域的特点、各自系统的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加强协调和联动,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如何增强全民健康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如何推进生物医学与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康养文旅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等,都是我们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张良则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规划,前者更加类似于一个行业指引性规划,由卫生部主导,主要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而后者则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包含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体系、药物体系等,还覆盖了健康产业、健康科技、运动健身、健康信息化等,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完备的一份国家健康战略。这一战略的发布,将“大健康”的概念完完整整地推出来,有关健康的各种产业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会将极大地丰富。
 
    而在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看来,我国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具有前瞻性、指导性意义。相较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健康中国2030”在战略目标及行动制定上是更为清晰、全面、可量化的。“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付都保持了一贯的增长趋势,2018年全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为1685元,同比增长16.1%。经济形势与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都刺激了我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
 
    基层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议题
 
    大部制改革后,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议题。郭瑜成表示,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全国传染性疾病等的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曾通过“赤脚医生”等机制创新引领了全球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据郭瑜成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2万个,医务人员近200万人。我国基层医生数量年均增长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基层诊疗的报销比例普遍高于二三级医院。“面对不断加重的居民慢病负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是教育培训和执业资质有待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保平均水平较低;二是信息技术在基层临床服务中的应用不足,诊疗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标准化和可互用性普遍不尽如人意,缺乏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等数据实现交互和共享。”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将“以基层为重点”作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新医改的五大重点中就有四项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直指基层的需求保障和能力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正式公布,“基层卫生司”更名为“基层卫生健康司”。这意味着,我国的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
 
    郭瑜成认为,基层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应注意三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现了整合型思维,不仅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整合,更体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系统外部门在医疗服务和非医疗服务提供方面的无缝对接;第二方面,健康管理不是简单的健康体检,也不是单纯的疾病预防,而是对个体人群或全民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是对全生命历程的全面动态终身管理,是对从子宫到坟墓的全方位、全环境、全层次的管理;第三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表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应注重体制机制的建立和保障体系的支撑,合理分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的职能。”
 
    除了经济形势外,我国基层健康发展同样受到我国社会结构及政策的变化影响。王清霖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我国早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8.2%,养老问题突出。而“全面二孩”的政策正式实施,更是对我国相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与社会政策变化影响了我国基层健康的发展,我国基层健康正在向需求多元化、提供主体多层次、线上化方向发展。需求方面,我国大健康服务行业中私人医生、医疗保健、医疗美容等细分行业增长迅速,其中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将达到206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的30%。我国民营私立医院数量已经远超公立医院,更加注重专业性与特色构建。同时,在二级市场中,医生集团数量增长迅速,超过20家已获融资,私人医生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医疗健康线上化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作为综合医疗服务平台的平安好医生,更是以超过70亿元的IPO金额上市,在资本市场表现瞩目。据艾媒北极星互联网产品分析系统数据,30岁以下人群及中低消费人群是寻医诊疗APP的主流用户。
 
    “基层健康管理系统是应该适应需求多元化、提供主体多层次、线上化这一趋势的,因此需要基层健康管理系统更加智能与全面。医疗健康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市场准入上应严格把关,不让黑心药、没有正式牌照的医疗工作者进入市场,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有效管理。同时,基层管理系统要注重智能化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契合时代发展趋势。”王清霖说。
 
    对此,张良表示,回顾基层健康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这个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健康管理体系,我们今天谈的是广义的“大健康”,而在此前数十年间,更多的是医疗卫生服务这样一个狭义的概念。“我们总说医改,改革的重点就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个制度体系包括四大方面,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国的基层健康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布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公共卫生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基层医疗卫生体制非常不健全,1950年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基层卫生组织的构架,由此以国家举办的县医院、区医院,农村合作社集资举办的保健站、医生举办的联合诊所、个体开业诊所以及遍布农村的接生员和卫生保健员为主要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被成功构建起来,此后县级以下的医疗体系被人民公社接管,又在十年“文革”中发展缓慢甚至遭到破坏。这一阶段主题是构建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发展质量则是参差不齐的。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9年。这一阶段的基层健康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医疗保障体系的演变,从20世纪80年代对公费医疗费用控制开始,各地逐渐开始了审慎的公费医疗制度改革,逐步试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直到1998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成型;二是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认识,经历了从“社会基本福利性,发展为公益性+市场化,最后又回归到公益性”的历程,200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整个医疗改革方向定下了总基调。
 
    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医疗服务水平高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区域不平衡凸显,中心城市造就了一批大医院甚至特大医院,汇集了医疗精英人才和科技力量,但二三线城市的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医院门可罗雀,分级诊疗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办医喜忧参半,部分社会版的医疗机构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也不乏大量滥竽充数、骗钱骗保的机构。“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特别是大部制改革后,各地医改纷纷提上日程,调整医疗费用结构、更加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促进患者向一级、二级医院分流将成为未来改革的主流,同时加强对医保费用的监管力度也将成为一个常态。”张良如是说。
 
    智能化驱动促产业大变化
 
    互联网+大健康行业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医疗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推动了行业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率模式转变,线上化发展趋势也逐步凸显。
 
    郭瑜成认为,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互联网思维。首先,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民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因此,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其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可以运用互联网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郭瑜成表示,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形成“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的良性互动局面。
 
    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陈丹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大数据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康养旅游等领域。“生物医疗、远程医疗、精准医疗等高新技术都是大数据与医疗产业融合的成果,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不断发展和运用。康养旅游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开展旅游+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大数据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应用。未来,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将越来越多,市场前景广阔。”
 
    陈丹还表示,大数据能够助力康养地区的筛选。“康养地区的选择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各项环境养生指标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分析,判断是否适宜发展康养产业,并对康养地区的生态康养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筛选出适合康养旅游的地区。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康养产业的发展,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大数据服务于大健康需求人群。“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加上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病率都在不断提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从2003年至2013年的这10年间,中国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从12.33%增加到24.52%,提高了近一倍,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6%。”陈丹表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康复医疗、健康体检等智慧医疗逐渐兴起,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与重视程度慢慢加深,从疾病治疗转变到疾病预防,大数据的运用功不可没,未来“预防+治疗+康复”的理念将更深入人心。
 
    “传统医院基本上覆盖了线上挂号等基础性服务。而线上化平台方面,互联网资本巨头如阿里健康的加入,使得综合医疗服务平台竞争更为激烈,医药电商更是互联网医药零售服务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项目数达556个,医药电商改变了医药产业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大健康的模式,既改变了医疗健康业的生态,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寻医问诊、医药购置等方面的便利程度。”王清霖告诉记者,在智能化的驱动下,大健康产业将会在需求匹配、物流配送等方面发生大变化。在大数据技术和穿戴式电子设备推广带动下,个人的健康数据是能够在线上形成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可视化的数据结合消费者的需求,是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保健医疗方案。与此同时,无人机、智能物流系统也会重塑医疗健康行业中医药、医疗器具等物流模式。
 
    但大健康行业无论怎么发展,其核心都离不开人,张良表示,首先,患者是人,医生也是人,千般变化的病情,决定了这个行业必然是个性化“高定”的服务模式,在这一前提下,互联网更多是手段和媒介的作用,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远程医疗、医学影像传输、医疗病历档案共享等;其次,医疗是一个严肃的行业,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疏忽,无论线上线下,医疗安全、患者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这个毋庸置疑,所以卫健委颁布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一定是线上线下合二为一的,必须要有实体;最后,未来人工智能对传统医疗的颠覆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特别是在一些重复操作性的、标准化的模块中,如病历记录、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健康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解放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可靠度。
 
    技术革新带来新的投资方向
 
    资本市场对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与关注始终保持热度,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随着利好消息的公布,资本对健康板块颇为追逐,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潜力不言而喻。
 
    “科学引导资本支持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陈丹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首先政府应对地区产业构成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宏观调控手段谋划长远发展;其次以政策为引领,对投资大健康产业的企业予以优惠、奖励和补贴,重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最后设立政府投资的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优先扶持域内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覆盖大健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加强与有实力、有经验、有信誉的市场主体合作,建立完善项目遴选、推荐、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更好支持和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
 
    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大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同时,资本也越发关注“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等新模式。
 
    大健康资本市场包括几个模块,张良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一是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制造,由于利润率相对较高,一直以来是资本市场青睐的对象;二是医疗服务,受到政策的鼓励因素,社会资本向医疗服务的流动一直在增加,未来这部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连锁专科医院、高端医疗服务和康复服务热度会增加,毕竟医疗服务是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业态;三是商业保险未来的发展会加速,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制主要靠基本医保,未来商业保险将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同时推动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更加深刻地变革,“因此健康商业险也会是资本投资的一个新的风口”。
 
    而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大健康产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陈丹称,第一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健康食品及中草药种植,第二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及智能制造,第三产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为“互联网+大健康”、精准医疗、第三方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险。“以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为核心的智能医疗,以及以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为核心的精准医疗,是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发展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近两年发现,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商业模式存在盈利难等问题,业内部分企业通过拓展业务线的方式提升其盈利能力,如构建信息化外联平台,这类需求多来自当地政府和医院,因此随着外联平台的普及,其市场增速在下降。更多的机遇将在赋能区域平台资源结构化调整上,及通过大数据能力与用户运营经验,帮助区域挂号系统合理分配资源。”艾瑞咨询医疗行业分析师高学贞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其实从投融资事件来看,药品研发一直是资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新药,比如靶向药。“另外,今年影像识别、AI辅助决策等比互联网医疗的热度更高。AI+医疗,一方面是影像识别、辅助决策,主要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用场景如分诊、全科诊疗等,院外场景如体检等。”
 
    另一个市场机遇和在线处方有关,高学贞认为,若电子处方放开,且审核成本下降,将为互联网企业带来量级的营收增长。“近两年互联网医疗还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探索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合作方,国家更多的支持,也许再过几年互联网医疗会进入下一个风口。”
 
    大健康产业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将其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有业内称,大健康产业将是下一个诞生首富的领域。
 
    大健康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WP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球化、高科技化、高效率化、前端化是全球大健康产业的未来走向。在陈丹看来,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市场、政策和投资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发展进入高速成长期,特别是健康管理、专科医疗、健康养生、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除医疗及医疗用品外,其他细分产业均处于开发初期,陈丹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环境污染加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内在需求的驱动,以及“健康中国”重大战略的推动,未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将产生诸多变化。“首先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一是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健康服务产业提出新的诉求,进而引领健康消费升级;二是肿瘤、癌症等重大疾病多发,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增加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三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促使健康类支出急速增加。”
 
    其次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大健康领域发展趋势的核心指向健康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技术迭代”将促进以化学仿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演进”将催生以免疫细胞疗法、基因治疗为代表的新兴疗法;“技术融合”将会引发新的医疗方式的变革,如智慧医疗、移动医疗;“技术颠覆”,如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将会带来新的生物技术疗法和药物。
 
[NextPage]
 
    一个平常的下午,张磊埋头在办公桌上认真工作,一阵铃声打破安静的氛围,张磊抬起手,关掉智能佩戴设备的运动提醒,起身开始做简单的放松。这两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已经从最初的计步、运动监测走向健康辅助产品科技产品,不仅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在刚结束的618购物狂欢节,华为智能穿戴创下京东智能穿戴单日销售额新纪录,单品40分钟销量破万台,华为智能穿戴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900%。健康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快速兴起,并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相比当前的市场形势,我国大健康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健康养老未雨绸缪
 
    健康产业是面向社会大众,而在一个老龄人口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老龄健康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是从大众需求分析,还是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看,健康养老产业逐步兴起并备受关注。养老产业的兴起与繁荣,传递出一种重要的信号: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养老产业迎接新未来。
 
    “养老产业,是一个通俗的讲法。目前学界和业界认为,养老产业叫作‘老龄产业’或许更为准确些。”北京丰台区阳光敬老院院长、中国保健协会机构养老分会副会长王新光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老龄产业内涵丰富,可以说,凡是围绕老年人需求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都可以归为老龄产业。此外老龄用品业、老年文化业、老年建筑业、老年旅游业、老龄餐饮业、老年家庭服务业、机构养老服务业都可囊括其中。当然,这里承担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和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属性需要进行区分。因此,老龄健康产业既是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
 
    2013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开启了养老产业的元年。今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按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为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共28条具体政策措施。
 
    政策推动产业加速发展。王新光表示,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围绕老龄问题、老年人服务供给问题,进行着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分分合合,此消彼长,都挺热闹。”同时王新光注意到随着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加强,医养结合正在被康养结合逐步取代的趋势。从大的方向说,基于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巨大的国情,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医疗护理问题,而是健康促进问题,是如何通过更有力的保健措施在延长寿命的同时提升生存品质和生活质量问题。王新光认为,医养结合只是阶段性的权宜之计,而倡导健康养老,积极老龄化,康养结合才是长期的应对之策。
 
    目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正在从“自立门户”向“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转变。业内专家表示,真正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群体,集中在居家的失能、失智、失独和高龄老人,而这些群体在照护技能和服务产品上,与机构养老又是场所不同,或是说处在同一个服务链上的不同节点,并无本质差异。
 
    如何为失能老人提供功能代偿补偿性服务,如何为失智老人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如何为失独老人提供可依托的精神家园,这是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者所要关注的专业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曾提出,老龄产业是一个新经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和市场,绝不简单是给老年人养老。作为一线服务管理者,王新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政府和市场应厘清老龄产业的界限,二是加大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三是恢复养老服务行业机构和人员资质要求,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推动养老服务行业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同时要重视和警惕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出现的城市服务机构‘门店化’‘地摊化’,农村服务机构‘空心化’‘边缘化’的现象。”
 
    心理服务面临爆点
 
    立遗嘱也要精神评估?北京扶老助残基金会副秘书长戴晟海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如果老人立遗嘱时没有进行心理评估鉴定精神状况,遗嘱的法律效力会受到影响,日后容易产生纠纷。但目前可以办理精神鉴定的医院手续繁琐,有的还规定必须由配偶或子女陪同。源于机构的扶助老人需求,戴晟海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有了更多了解,“一站式服务,可以免除老年人往返精神鉴定机构与遗嘱库之间的奔波。但市场上大部分医院并没有细分到遗嘱评估的科室,这就让有些老年人很受累,还担心遗嘱隐私受到影响。”
 
    心理作为一门学问,就像一把可以打开世界上所有大门的钥匙,通过心理学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也可以更了解别人。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在职员体检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还不够,像我们做人工智能行业,有时接了大项目,工作压力非常大,员工的心理问题需要提高关注。机构为大家做心理体检或辅助性预防,这个行业潜力非常大。”北京易讯理想科技有限公司CEO史凌波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概从两年前开始,自己对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史凌波曾亲眼看到同事工作崩溃的时候,“我很理解,工作上的压力有时无关工作能力,无从下手帮助他。”
 
    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称,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疾病被一些人曲解为“心理变态”。北京麦乐佳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赵轩艺致力于母婴童心理研究与应用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她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心理健康行业的感触。
 
    “在与客户的互动和沙龙上,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就能戳中大部分人的痛点,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心理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魅力。”赵轩艺表示,目前自己很开心能够看到大部分人慢慢认识和理解到心理疾病的客观存在,认同心理疾病也是像感冒发烧一样客观存在的身体疾病。另一方面,医院和相关的心理服务虽然存在,但是大多是对用户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关于心理干预的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并不完善。
 
    相较于欧美国家心理学产业生态圈的完善,中国心理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和摸索的阶段,虽然近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机构、公司,然而这一领域至今未诞生一家独角兽企业。
 
    其中心理行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赵轩艺主要顾虑的问题。赵轩艺表示,公司在前期花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将心理知识进行转化,用贴士、日志、漫画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推广,投入较大,庆幸的是,一边研发一边试水的过程是有一定收入,相比其他同行平均100元的获客成本,公司的投资与回报能相对可观些。“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心理知识,我们与社工委、妇联合作在医院或者幼儿园推出了一系列的公益讲座,以游戏的形式及浅显易懂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这一部分有定向的收入,每年大概两万人能够参与课堂中,其中不乏主动购买和回购课程的用户。赵轩艺表示:“资本多数集中在心理健康的平台建设及客户,对心理健康内容本身并不过分青睐。”
 

    史凌波建议:一是需要国家标准;二是治疗方式方法没有严谨的逻辑程序,大家认知少,人们不了解;三是康复后长期跟踪重视不足。

   中医药重回视野
 
    6月17日,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又向公众放出“大招”,其团队针对青蒿素在东南亚等国出现的“抗药性”难题,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并发现青蒿素有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自从发现青蒿素以来,她和她的科研团队在青蒿素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广泛关注,中医药也重回国人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有预测表明到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8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成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在利好政策、大健康概念等因素影响下,中医药大健康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将超3万亿元。
 
    在过去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可见,未来我国中药行业具有强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春德堂中医世家第二十八代传承人麦莉莎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是发展一切的前提,中医在摸索前进道路上已经参与到了很多领域,中医药立足大健康产业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医疗、化妆品、保养、保健、预防等。例如很多家庭用中草药替代茶饮,合理配置药膳进行保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剂和精制工艺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剂;使用针灸、推拿以及刺血疗法缓解病痛,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中医可以参与的方面很多很多,关键是如何能跟国家政策配套落实,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根据《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制定的中医药行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年复合增速15%,中药企业收入占整体行业比重从29.26%上升到33.26%。事实上,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然而中医药在实际发展中面临困境。麦莉莎说,一方面以家族传承为主要方式的中医环境遇到瓶颈,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却并没有跟上,导致中医的后续发展缺少动力,加上资质认证的不完善,身怀中医绝技的医师无法施展才能,使得夹缝中生存的中医举步维艰。
 
    “有特色的中医馆则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而提供高附加值的中医养生服务会为药店发展带来机遇。”为了改善中医的消极环境,麦莉莎建议,中医馆的兴起,有利于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继承中医药传统。并且推动诊所药店模式的发展、推动药店大健康模式的发展,尤其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药食同源中药营销水平的提升,让中医药民族文化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得以延续。
 
    健康管理无处不在
 
    健康管理是大健康的一个细分领域,健康管理师是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一个新职业。“主要强调的是对健康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维护,兼顾对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平稳期的一些健康管理,如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病人等。”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天鹏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从“卫计委”到“卫健委”,名称的改变是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目标;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一词,在近几年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但如果从时间维度来看,事实上,我国健康管理起步稍晚。健康管理的概念最早始于美国。1929年美国洛杉矶水利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健康管理组织,该组织通过注重预防的全面健康管理的方式,有效降低会员疾病发病率,使付费的会员能够拥有较好的健康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健康管理的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需求。“从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公布至今已近14年,整体进步并不快。”刘天鹏称,从体系上来看,比如医疗机构,国家支持力度很大,包括政府、法律、组织上的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体系逐渐完善,但对健康管理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人才培养上,我国医疗体系里治病的系统人才培养更充足,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的培训等,但健康管理师的人才培养很是缺乏,虽然省市县都有健康教育所,但健康管理师很少,比如一个县的健康教育所,一般就两三个人,多的可能有四五个,而一个县的人口一般都是几十万人,普及健康教育根本不可能。资金方面,投资人也比较倾向于医疗。”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健康教育也是我国的一个短板。刘天鹏表示,健康教育对让老百姓了解更多、更先进、更科学的健康理念和健康行为是极其重要的。“虽然我国健康教育体系有了,从国家卫健委的健康教育中心到省市县的健康教育所,以及相关学术机构、协会,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配备等是完备的,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多还停留在小册子、板报、传单或电视媒体上宣传,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生活中的宣传还有所欠缺。这需要国家各级部门给予支持,协调配合。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
 
文/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董事长  赵丰于桐
 
    2016年12月30日,国家22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19日,国家10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如此高频次、高规格、多部门的联合发文,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及其重要性。

    2003年至今,我院累计面对面服务心理来访者12万人次以上,并且在2006年之后以每年2%-4%递增。说明随着物质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国家快速发展下,大众对压力的舒缓方式及心理问题识别力及早期的最佳时机干预经验确实不足。
 
    当个体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发展成神经症问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达到3亿人,而抑郁症引发的后果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各类心理症状、负面情绪,都在降低和消耗优质人才的社会功能。
 
    随着2018年10部门文件的出台,国家在心理服务建设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例如: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教育系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规范和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的推进;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等。
 
    按照规划,2021年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的地区逐步建立健全,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具体包括:依托村综治中心等场所,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以上;中小学及高等院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及心理辅导室;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员工提供服务;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等。
 
    面对国家出台如此惠民的心理健康服务落地政策,无疑鼓舞了全国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士气,使其对多年来的坚持和选择有了更大的信心,并有了长期坚守心理行业全力服务的决心。
 
    接下来将对目前在心理健康领域存在的现象,笔者在以下的篇幅进行简单的举例和分析。
 
    近半年,我院在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并做了家长及孩子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78%以上的孩子都涉及情绪管理问题。面对这些9岁-14岁的学生们,情绪的产生多源于认知偏差,科学的认知教育对这一现象的改变尤为重要。
 
    另外,在课堂互动中笔者总结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较大的现象,并且没有合理的压力疏解通道,通过和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存在一些专业技能问题。比如,发现一些学生有心理症状,却不能提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成了问题恶化与问题缓解在时间上进进退退的角逐。而进行有效的心理督导服务,提升心理咨询师实战水平,刻不容缓。
 
    对几所大学的服务中,通过心理筛查初筛,发现至少有8%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心理健康数据异常,但不排除还有一些在心理筛查中未真实答题的学生。所以,优化心理测试方式和对心理筛查精准性的研发也是重中之重。
 
    在企业方面,我们对不同职业进行了心理健康测查服务。在互联网行业,影视行业,金融行业,尤其是一些技术类人士,普遍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平均睡眠五至六个小时。一些特殊工种甚至更低。
 
    睡眠障碍明显影响脑神经递质的分泌,无论是不足或者超量分泌,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而不可避免的各类压力与睡眠障碍相结合,久而久之,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神经症问题的高发性,情绪化严重的甚至给社会治安也带来一定的风险性。
 
    从心理行业来看,单纯的心理咨询公司基本还徘徊在生存的边缘。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性问题和心理亚健康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有些精神性问题的患者甚至为了个人隐私选择去心理机构就诊,往往适得其反。而一些心理亚健康人群在医生的推荐下会去精神科医院就诊,直接进行药物治疗必然也事倍工半。这里面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精神科、心理科相应的需求者得到精准匹配性的导诊,从而实现不过度治疗或错误治疗。
 
    综上,心理健康服务想要卓有成效的进行,完全离不开“筛查、评估、面询、诊断、干预、治疗”这几个环节。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只要遵循以上几个环节,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的职业操守进行服务,必然会收到显著的成效。
 
    国奥心理服务系统研发中心通过7万份临床大数据统计,总结出心理诊疗服务的有效实施需通过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匹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做疏导及治疗,心理设备及团体项目做放松减压这三位一体的服务方式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信通过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心理行业工作者能力的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加,必然会出现和谐社会、美满家庭、快乐人生的圆满局面。
 
[NextPage]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大健康产业显现出巨大的市场商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发展规律,面对新事物的冲击、新技术的更替、政策的进退,颠覆式创新企业正在打破传统行业的桎梏。
 
    无品牌不发展
 
    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后会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大健康行业,相关企业如何利用战略定位,把公司打造成一个知名品牌?
 
    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与有力推广,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作为战略基础。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瑜成建议大健康产业的各位同仁也积极投身参与此类合作,在一个高水平、国际化的舞台上向消费者展示产品优势与服务内容。一是细分与聚焦。大健康产业覆盖面极大,涵盖诸多生产及服务领域,比如保键品市场,就是大健康产业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健康产业领域的企业若想做好良性发展,就不能贪大求全,一定要聚焦产业发展关键节点,在细分领域深耕,才能谋取长远发展。
 
    二是开拓与创新。企业在明确自身发展的聚焦定位后,要把产品和销售服务模式做到极致,要把创新做到顶端,故步自封就意味着被市场所淘汰。
 
    三是精准定位品牌文化。一个企业能否成功,跟企业品牌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建议,首先,企业应该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前瞻性的预判。企业可利用现有的行业咨询报告、公开的统计数据等资料,建立对整个行业的生态链的清楚认知,在这一基础上总结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企业战略定位。
 
    其次,在互联网+大健康的发展趋势下,线上化已成为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方向。互联网+不仅是简单的连接相加,更是互联网思维在商业领域的沿用。流量、支付场景等互联网所重视的因素也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新媒体等媒介宣传也是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树立与推广。
 
    再次,消费者是企业服务的最终接收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对消费者需求更了解其实是有利于整个企业资源的布局与投放,是有利于企业的服务的细化与升级。结合大数据,企业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甚至在数据背后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最后,在大健康行业,企业需要对自身有着清楚的认识。企业立足于行业的特性,挖掘自身品牌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同时,企业应清楚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全面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大健康行业是一个知识和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通俗讲就是‘高大上’。要想成为行业的知名品牌,首先要让客户把品牌与可靠和专业相联系起来。可靠和专业怎么形成?一是人才,二是技术,然后才是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等。人才永远是核心资源,不仅创造价值,还是联结企业与客户的纽带。”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张良表示,大健康行业的企业,在做战略选择的时候,不妨把人才战略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是这个行业特质所决定的。
 
    多产业共协同
 
    我国大健康产业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等。
 
    “在政策的东风下,不少国企和民营医疗、金融、地产等领域的企业开始涉足大健康产业,但目前尚未出现可以引领整个大健康产业格局走势的龙头企业。大健康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短,规模小,缺乏有竞争力技术,健康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居民对养生、健康、养老的需求。”面对我国大健康产业面临的诸多难点和痛点,郭瑜成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推动中医健康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医学在“治未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藏和精华,探索更多的中医在健康管理领域适宜推广和普及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产业及市场。
 
    二是推动专业化健康管理人才建设。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康管理的需求,产教融合发展必将促进健康管理产业良性发展局面的产生,全面推进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将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在王清霖看来,健康领域的市场痛点和难点主要在三方面。第一,产品、服务同质化问题突出。主流的医疗健康服务应用上,功能布局差异不大,疾病导诊+医生咨询+医药电商+内容社区是主要的模式。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多个应用只在功能延伸和发展重点上有细微的区别。
 
    第二,如何搭建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桥梁。健康领域的特殊性体现在它关乎个人的生命,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提供的企业和服务提供的模式上更为保守和谨慎。加之近年频繁爆出的医患纠纷、医疗乱象,更是动摇了消费者的信任基础。如何维护和加强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是每个健康市场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三,行业监管问题突出。健康行业是一直受政府严格管理的行业,但仍然出现黑心药等乱象。既有的监管体系落后成为了健康行业发展的又一桎梏。如何优化监管体系,如何融入产业协同发展、智能化、线上化的发展潮流,是健康产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张良表示,市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步调确实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市场上的各类主体对“医疗”这一产业的认识还并非清晰和统一。“要知道,医疗这个行业,特别是传统的公立医院体系的从业者,相对是比较闭塞的,并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形成大规模的流动,跨界交融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因此,行业外的人想进入的时候,目的、心态是千人千面的,确实有想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的人,但也不乏有想挣“快钱”的人。这个产业需要政府和行业精英发声,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统一目标,多产业协同的空间才能越做越大。
 
    众多医药、医疗、科技、金融、地产等领域的企业纷纷涉足大健康产业,大量资本和资源涌入大健康领域,但能改变市场格局的“巨头企业”并没有出现。中商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师陈丹表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应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期实现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随着大健康要素区域分布、产业分布不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方法,使全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以优势产业带动市场,多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健康新思维
 
    我国健康产业每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预计2020年还将扩展到2039亿元。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要如何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郭瑜成表示,引导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从政府引导的角度看,一要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明确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二要制定相关的法规;三要能够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政府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对市场上的害群之马能够发现并清除。从人才储备的角度看,2017年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201万人,较前一年增幅13.6%,其中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占比较大。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保障,加上医疗技术的加速发展,才能彰显大健康产业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此外,从群众健康意识的方面来讲,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健康意识增强,人均保健支出继续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个性化需求鲜明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健身、自驾游等健康消费的力量势不可挡。因此,“应将新时代年轻人的健康需求作为培养人民健康意识工作中的重点”。郭瑜成称。
 
    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合理布局医疗服务、医药及医械和耗材研发生产、康复设备及保健品研发生产、健康管理及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健康养老及养老服务和适老产品、健康旅游和健康保险产业链。“形成一条既能引领产业整体发展又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体现医疗健康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道路。”郭瑜成如是说。
 
    郭瑜成还表示,引导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国家层面的推动、没有全国性健康行业社会组织的参与是不行的。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自成立以来,以“实施全面健康管理,建设全民健康中国”为目标,围绕着构建与医疗系统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全民、全时、全程、全面、全新”的智慧健康管理体系,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提升全民健康管理自觉意识。通过健康大会和论坛等各种场合、利用制作视频等各种手段传播科学健康知识,让健康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维护健康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
 
    二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法规建设。通过政协会议等渠道不断倡议制定颁布《全民健康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公民、政府、就业单位、医疗机构以及健康服务业在参与和管理全民健康中的义务和责任。
 
    三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标准出台。成立了健康管理标准与评价分会,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力争从健康管理的人员资质、技术流程、服务内涵、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标准规范,已经发布了《体重管理标准、健康村镇标准》等4项团体标准。
 
    四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机构建立。全力推动筹建包括健康检测、心理健康、智慧运动、营养干预、功能医学、中医保健、康复保健等学科专业的健院,力争使“防病到健院,治病到医院”成为新常识,让“想健康找健康管理师,想看病找临床医师”成为新常态。
 
    五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人才培训。完成了健康管理师职业现状调查白皮书报告,组织编写了《健康管理职业导论》,力求在规范健康管理人才岗位设置,畅通健康管理人才职业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六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树立“维护健康人人有责、健康生活人人受益”和“爱健康就是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的理念,形成从上到下崇尚健康的全民行动氛围。
 
    七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智慧发展。通过在城镇、乡村、社区开展全民健康智慧管理试点,推动实现健康数据采集、存储、应用从源头到终端闭环式管理,形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大数据共建共享模式。
 
    而在张良看来,大健康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产业。首先,大健康产业需求弹性是偏弱的。所以要引导这个产业健康发展,要理清政府职责,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分清楚哪部分是交给市场的,哪部分是政府兜底的,哪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力量起调节作用的。其次,大健康产业,特别是医疗服务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带有浓重“委托代理”色彩,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医患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医疗机构和政府的信息不对称,这两种情形都需要加强监管,在可控的范围内良性发展。
 
    “大健康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多的要从健康的本质去看,这一行业不是事后治疗,更多的是要考虑事前预防,所以把健康习惯、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康复保健等各个环节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提升生活品质、降低总体医疗支出,这才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张良说。
 
    王清霖表示,未来一是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推进线上化发展。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近年都十分重视业务线上化发展,如保健品市场中,线上渠道正逐步侵蚀药店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行业健康发展是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部分业务是不能完整地实现线上化操作,如何进行业务的瓜分和布局是需要更为谨慎的思考。
 
    二是提高行业信息透明度,利用媒体、公众等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了解健康行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相关数据尤其是医院、医药公司是比较难以获得的。提高行业信息透明度,既是为了增强公众对健康行业的信心,更是有助于发挥媒体公众的舆论监督效力,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医疗健康是关乎国民生命安全及身体素质的重要领域,在市场准入上应严格把关,整治市场乱象,同时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放手市场。”王清霖说,我国健康行业进入了迅速增长时期,更应该做好管理工作,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6月20日,《经济》杂志社与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举办“2019健康中国——心理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奥)论坛”,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搭建心理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平台,推动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建设,健全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心理全产业链资源,扩展心理行业强强联合。《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丰于桐等出席签约仪式。
 

 

《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与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丰于桐签署协议


 
    本次论坛由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杂志社主办,北京国奥心理医院、中经恒兴(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论坛主题“以人为本、产业更新、聚势破局、幸福中国”。陈志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杂志要充分发挥党媒作用,践行党媒使命,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心理健康作为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通过系列的务实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据赵丰于桐介绍,“2019健康中国——心理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奥)论坛”将于今年11月在京举行,并公布“建国70周年——百强幸福村庄”、“行业突出贡献专家”、“行业领军机构”评选结果,致敬榜样力量,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心理健康评测与课程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公益活动”、“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调研行”等系列活动。
 
    据悉,中经恒兴(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经济》杂志社控股公司将联合北京国奥心理医院有限公司,充分整合心理全产业链资源,推进心理行业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专业性、权威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社会心理健康稳步发展。(文/刘晓桦)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