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闻快讯
最新动态行业新闻  

进院难!医保谈判药品为何难上量?

更新:2021-04-25 22:11:07 浏览:556次
0

 转载: 医药观察家报 

 

       随着临床路径的不断推进,医保谈判目录的新药如果不能进入对应适应症的指南/临床路径,基本上也很难抢到市场。这意味着,国内新药企业在临床研发阶段,必须要考虑如何赢得医保的报销、如何在指南/临床路径上获得位置、如何在适应症的综合疗法上获得药物经济学的支持,才有可能不会出现药品上市但市场盈利遥遥无期,不会造成高额的研发费用和临床研究投入血本无归的场面。

 

仅有约25%医保药品进院

 

       近几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变得极为频繁,纳入其中的药物品种也大幅增加:2000年的国家医保目录有1535个品种的药物,2019年增加到2709个品种,2020年继续增加到2800种。这给目录药物落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各方的压力也陡然增加。最近,媒体反映,经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却进不了医院,药企惊呼:砸了钱也没换来想要的。其中,最容易引起关注和争议的,是价格较高的品种,一些创新药尤为突出,进院难也被称为是“创新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两会期间,“创新药入院难”一致成为医疗卫生界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就曾表示,希望推动简化医保谈判创新药落地医院与药店的准入流程。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还递交了《关于畅通1类新药快速准入医疗机构机制、提高患者可及性的建议》。他发现,在那些“进得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的药品中,不乏许多1类新药位列其中。

 

       根据中国药学会1420家二、三级样本医院统计,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进院比例仅为15%-25%。2019年纳入医保的品种,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仅有约25%进院,75%的医院患者都无法从院内获得常规处方。对于医保药品进院难的原因,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无非就是一个“钱”字。他解释说,之前国家控费提出对医院进行药占比考核,如果医院没有做到,不但要遭受医保拒付,而且还将对院长的考核连任有一定影响。因此,公立医院势必会对高价药的使用非常敏感,而谈判药品和创新药都是高价药,尽管谈判采购、集中采购后价格狂降,但依然不低,医院(院长)出于自己的“钱”途考虑,肯定不愿意让这些贵药进医院。

 

       “现行公立医院实行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创新药要进入临床使用,必须解决市场准入路径问题、临床使用路径问题。一般新药,从药厂生产后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医院申请、集中招标、医院采购、商业配送、医生处方等环节。医院进药还需要通过医院内部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而每个医院的新药进院讨论会,会因各院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也就导致了新药进院的进度不同步、难易程度不同等现象的发生。”武汉哈瑞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传勇补充说。

 

       有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与新药适配的诊疗能力,这是创新药落地难的原因。卢传勇具体解释说,创新药一般需要临床药学知识、医学知识传播,医生需要获取新药及临床使用认识的过程。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有限的医保资源,挖掘出最大的效能,同样是考验着医院经营者的智慧。如果医疗机构没有诊疗能力或患者适用新药的群体,即使准入,对于某些医疗机构也不一定具备匹配的新药诊疗的能力。

 

       在徐毓才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企业、政府都有义务和责任。本来对于创新药落地,企业、政府,就不能有太多的想法、过高的期待。医保为了省钱,很多政策也不希望创新药落地,比如药品目录限制太多,让医疗机构没法用药。

 

各地已经做出探索

 

       其实,针对这一问题,各地早已做出努力,例如重庆、安徽等地曾明确,国家谈判药品暂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考核,实行单独核算、合理调控。但仍然有很多医疗机构不愿意购进这些药品,导致患者仍得自费在院外高价购药。究其原因,徐毓才和卢传勇都表示,除了药占比,国家还有很多限制药品使用的政策,如医院年业务收入总额增幅不超过10%等。

 

       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药品已经变成成本,而不再是利润。从经营效益上讲,医院索性直接不再购进高价药,既符合国家政策,又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如次均费用控制、医保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等。另外,药品零差率后,财政补贴不到位,医院减少贵药购进也可以减轻医院药品周转资金的压力,而且某些药品的专科性针对性很强,适应性不广,并不是“大众化”药品,不购进也省了医院的现金压力。

 

       另外,2019年,国家卫健委实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在考核指标中,将医疗服务收入占比、门诊次均费用增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作为监测指标纳入全国考核排名,而这些也对医院购进贵重高价药品造成的限制。

 

       此外,目前,四川省已开始推行“双通路”,对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两类购药渠道均支持结算报销。业内认为,“双通路”不失为一种探索,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卢传勇就说,“双通路”可以作为新药落地便捷性、可及性的渠道路径探索,对定点药店高附加值下带来的销售增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社区慢病服务的崛起,医保价格的多次调整,以及国采不断深入和推进,“双通道”中的定点药店的销售已经出现毛利下降以及后续发展困难的问题。不少在医院买不到的创新药都是注射剂,而出于对风险管控的把握,大部分医院不会使用患者外购的注射剂,而一般的药店也不能处方注射剂类的药品,药店配送的方法可能只适合口服制剂。

 

       “此举仅仅解决了病人报销问题,也可能会给病人治疗带来不便或用药风险。比如,如果医疗机构需要使用某种药品,而医疗机构不配备,需要患者取院外药店购药,然后在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使用,如果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到底是药店的责任?医院的责任?还是企业的责任?就不好界定,最终给患者维权带来难处。怎么解决,似乎没有好办法。”徐毓才也提醒说。

 

统筹兼顾,加快医保药品进院

 

       除了患者外,受到“医保谈判药品难进院、不进院”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关药品的生产企业了。医保谈判目录的产品整体市场规模目前是用集中采购“腾笼换鸟”把仿制药降价后的市场规模换来的。随着临床路径的不断深入推进,医保谈判目录的新药如果不能进入对应适应症的指南/临床路径,基本上也很难抢到市场。这意味着,国内新药企业在临床研发阶段必须要考虑如何赢得医保的报销、如何在指南/临床路径上获得位置、如何在适应症的综合疗法上获得药物经济学的支持,才有可能不会出现药品上市但市场盈利遥遥无期、最终导致高额的研发费用和临床研究投入血本无归的场面。

 

       “企业为了研发投入很大,为了谈判成功进医保,大幅度降低了价格,其目的就是以量换价,如果难上量,企业损失可就大了,既丧失了利润又失去了市场,这是很悲惨的。”徐毓才也说到。

 

       药品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医保谈判药品进医院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加快医保目录药品落地医院?

 

      “药品是治病救命不可或缺的一样武器,然而,目前国家政策对医院医生用药干预太多,出发点看起来很对,实际上不敢细想,细想起来都是套在医生脖子上的枷锁,这怎么能行呢?医保目录释放的信号是,医保药品目录扩容了,很多药品都进医保了,看病可以报销了,让社会上觉得医保很仁慈很爱民,但仔细看看医保目录,对医生用药限制非常多,所以要加快医保目录药品落地,最关键的还是医保目录要真的为民,医保政策要真的惠民。”在徐毓才看来,医保药品落地医院关键还在于医保政策本身。

 

       卢传勇认为,加快医保目录落地医院需要统筹兼顾。首先,要发挥好公立医院,特别是具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优化新药引进流程,加快国家采购谈判目录药品的临床使用和疗效评价。而医保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好药品使用政策、医保资金新药医保支付模式的调节作用、杠杆作用,更好的让创新药“最后一公里”快速打通。同时在医改配套政策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分级诊疗、医联体、门诊报销、慢性病用药等政策用好,让慢性病程、康复治疗等在分级诊疗的基层医疗机构也能使用创新药,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其次,药企应积极拥抱国家医保谈判,预算创新药较为明确的“市场预期”,与医保部门协商,解决“医保准入”和“医保采购”问题,建立基于临床价值的支付标准,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最后,完善新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指导医院引进使用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对于安全性、疗效和质量有保障的新药,应加大继续教育与新药临床使用培训力度,鼓励临床使用,让创新药更及时惠及患者。

免责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国家管理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合作单位
行业网站
关于我们 道地药材 联系客服